【不是輸,而是被看不見】

面對學生的落敗:我們該怎麼陪他們走過「沒被看懂」的比賽?

蔡依橙醫師曾分享過一段故事:孩子參加機器人比賽,準備了一整年,但比賽當天,分數不如預期,沒能拿到獎項。孩子難過,家長心疼,但他們選擇陪伴、傾聽、接受,而不是責備。我記得他說的一句話:「難過一個晚上就好,明天又是全新的開始。」

我想起我帶的學生們。從區賽到決賽,他們一路準備,表現也穩定。但比賽結束後,一名學生低聲問我:

「老師,我們是不是被搓掉了?」

他語氣輕,但眼神裡有沮喪與困惑。我看過他們的稿子、聽過他們的攻防內容,知道他們幾乎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。可惜,對評審來說,可能不是那麼清楚。

在台灣的英文辯論比賽中,全國賽通常只有兩階段:區賽和決賽。像全國高中英辯大賽,區賽是三場積分賽,晉級後進入決賽,也只再打一場。整場比賽場次有限,學生壓力自然集中在每一場表現上。輸了,帶來的不只是失落,而是「我到底錯在哪裡?」的疑問。

目前這張圖片沒有替代文字。檔案名稱: loss-debater-growth.png

像 Cicero 這種冬季賽也是如此,三場積分制決定名次。學生常問:「我們到底輸在哪裡?」

但比賽裡,很多時候沒有標準答案。評審可能是根據風格偏好、臨場印象,甚至是直覺做出判斷。這種模糊與主觀,是辯論比賽無可避免的一部分。

如果我們已經陪學生回顧過流程、討論過攻防內容,還是無法找出明確的敗因,那麼我們能做的,就是陪他們接受那份不確定。幫他們學會:輸,並不總有清楚的理由。

即使沒有評語,我們仍能從筆記、攻防紀錄與現場回憶中,一點一滴拆解可能的原因。過程中,我們教的不是如何避免輸,而是怎麼面對輸。


不只是比賽,也是社會的縮影

台灣社會普遍不教人怎麼面對失敗。從小,我們被教導「不能輸」、「只有第一名才有價值」。但人生並非場場獲勝。

如果我們不清楚告訴學生:「輸是怎麼回事」,他們就會誤以為「輸了就是不夠好」,而不是「我可以從中成長」。

社會只獎勵勝利,也在默默告訴孩子:「輸了就閉嘴」;而不是「輸了也值得被討論與理解」。

那些說「失敗是成長的養分」的人,並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成功了才說這句話,而是他們願意相信「輸也是過程的一部分」。

這不是空話,而是一種選擇:選擇把失敗當成燃料,而不是終點。


對教育者與家長的提醒

孩子們不是輸不起,而是我們沒有教會他們:輸,有時候真的沒有明確的理由。

當他們跌倒時,不要急著安慰或幫他們找藉口,也不要落入「早知道好好讀書就好」的老話框架。我們該陪他們一起面對那段混亂,一起練習梳理與調整。

其實,許多學生還沒有成熟的心態去面對成敗,這不是他們的錯,而是整個教育環境過於強調結果,忽略了過程中的自我整理與心理建設。

請記得:我們不是在養出怕輸的孩子,而是在訓練有韌性的未來公民。


教育現場可以怎麼做?

✅ 給學生具體反思架構:不是說「你已經很好了」,而是問他們三件事——我哪裡做得好?哪裡還能更好?這次學到什麼?

刻意模擬挫敗與突發情境:讓學生習慣「不是每次都能順利」,建立心理韌性。

拆解比賽過程,不急著找人背鍋:協助他們從比賽筆記或攻防邏輯中找出自己可控制的部分。

輸贏是競賽的一部分,但面對不確定、整理心情、重新站起來,才是更長遠的學習。


結語:輸,然後再站起來

這篇文章,寫給那些覺得在比賽裡「輸得不明不白」的學生,也寫給陪在他們身邊,深受孩子情緒影響的老師與家長。

輸了就輸了,沒關係。擦乾眼淚、重新整理、再站起來。重新部署、重新練習,下一次才會變得更好。

真正的教育,不只是陪孩子贏得漂亮,而是陪他們輸得穩當,並走得更遠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