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 年,我曾寫過一篇關於台灣模擬聯合國(Model United Nations, MUN)與英文辯論環境的反思。四年後,身處現場的我依舊在教學、評審、籌備活動,也不斷看到一些亟待改善的現象。今天,我想以更新的角度,跟大家談談這些年的所見所感。

MUN:形式雖在、品質隨機
模擬聯合國在台灣表面上仍舊蓬勃運作,也有組織穩定串聯置入各校社團的外聘指導老師職位。不過實際上,大部分 MUN 會議仍然依賴形式化的流程。
- 會議中,參與成員有時冗員過多,真正投入思考與訓練的卻不見得占多數。
- 雖然有培訓機制,但吸收程度則見仁見智,實際議題討論裡,resolution 的可行性與論證求證往往都難以保證。
- 英語輸出固然達成,但這背後是否蘊藏著扎實的批判性思維與實務驗證,卻大多得看運氣。
我一直鼓勵學生多參與各種活動,拓展視野。然而,對於 MUN 的學習品質與實際教育效果,我始終抱持著保留態度。
英文辯論的現況:公立與私校之間的兩極發展
從公立學校的角度來看,英文辯論的參與度有明顯提升,許多學校開始成立英辯社,也積極報名各類賽事。但實際上,這條路的發展仍充滿挑戰。
- 很多公立學校的學生,光是參加 Public Forum 就已經感到非常緊張,更不用說進一步涉及問答中的 CPA/ADR、辯論的solvency 或 impact calculus 等概念。
- 我也看到一個讓人疲乏的現象:越來越多學生站上辯論台,卻在 crossfire 上完全卡住,反覆詢問彼此問答的意思,彼此平行對話,甚至直接放棄交叉質詢。當 crossfire 成為一種無效的時間消耗,而非促進真實交流的挑戰時,作為老師和評審的我難免會感到些許沮喪。
另一方面,許多私立與國際學校這幾年逐漸加大在英文辯論上的資源投入,甚至將台灣全國高中英辯大賽視為主要目標賽事之一,因為對他們而言,這些賽事更具「可得性」與「可展現性」。
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誤以為,這就代表整體英文辯論教育已經全面推展成功。事實上,大量公立學校的學生仍停留在起步階段,缺乏固定的英辯教練、系統性的訓練與傳承制度,也缺乏持續性的語言支援。更不用說,有些學校只能仰賴短期停留台灣、任期僅兩三年的年輕外籍「英辯教練」協助,這樣的人力模式本身就難以形成長期支持的來源。
英文辯論若要真正扎根全國,絕不能只靠幾位熱血老師或少數菁英學校撐起整個場域。熱情當然是起點,但要成為制度,還需要實質的回饋、肯定與補貼,才能讓教學現場不至於燃燒殆盡。
我們能提供的:穩固資源與系統化運作
在這幾年的實踐中,力甄教育一直致力於提供有質量的課程與資源。我們推出了:
- PF 與 Policy Debate 的教案、遊戲、工作坊等實務訓練,
- 專門為 EFL 學生設計的 starter kit、express guide 以及思考流程,
- 並藉由各場營隊與工作坊,累積了跨校協作與助教培訓的豐富經驗。
然而,我們也需要大家的反饋與需求。只有當學校、老師、家長與學生一起提出真正的問題與需求,我們才能針對性地調整與改進。
結語:教育的核心在於思辨與實踐
從 MUN 到英文辯論,從 Public Forum 到 Policy Debate,這些都是工具,而真正的教育核心,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與判斷。
我們可以教學生流利表達,但更重要的是,引導他們理解每個論點背後的理據與效用。
四年過去了,這些現象依然存在。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喚起大家對現場品質的關注與反思,也希望能與有心人一同合作,推動一個更為系統化、資源充足、真正扎根於現場的英文辯論文化。
延伸閱讀
🔗 2021 原文: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MUN and Debate in Taiwan
這些反思來自我個人的第一線經驗,也代表力甄教育目前的觀察與立場。
如果你希望我們協助規劃辯論教學、課程設計、學生培訓,歡迎主動聯絡我們。
我們也誠摯邀請各方老師、單位與我們共同打造更穩定的英語思辨教育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