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個好老師,不是因為頭銜,而是因為他扛得起學生的學習成果。」
(本文為系列最終篇,建議可先閱讀:
👉 第一篇:熱情不等於專業
👉 第二篇:TA制度與Mentor崇拜的迷思 )
一、我們也曾經誤用TA這個頭銜
一開始,我們仰賴了一群真的很強的學生。他們辯論底子好、抓重點快,也願意幫忙處理行政和訓練。
他們撐住了,但我們卻太容易給出「TA」這個身份,沒有釐清角色與責任。短期撐得過,長期就會出問題——當這些學生同時還要顧課業、參賽、處理社群經營,很快就會力不從心。累了之後,教學品質會掉,熱情也會被磨光。
二、我們怎麼改
後來我們慢慢建立起一套分層清楚的助教制度:
- Activity TA:幫忙暖場、引導活動,適合剛開始協助的同學。
- Teaching TA:熟悉課程,能陪學生解決卡關問題,也要會觀察。
- Core:參與教案設計、培訓其他助教,對整體學習成果負責。

每層有不同任務和歷程。不是因為你會比賽、表現不錯、跟我們熟就能直接跳級。
我們不是變得嚴格,而是學到:教學不是靠交情,也不是靠資歷堆疊。該走的歷程、省不了。
三、我們為什麼不走那種路線
有些學生組織喜歡模仿教育制度:開講座、辦 mentor 計畫、弄學伴制度。看起來有制度、有頭銜,但缺少教學訓練、責任歸屬,也沒有實際回饋機制。
我們不反覆說那些例子,這裡只講一句話:我們不這樣做,是因為那會讓學生學得很空、教的人也不會成長。
教學會留下痕跡——教得好會被記得,教不好也一樣。制度如果只是外型,沒有人負責任,那只是換句話說的「沒人在管」。
我們告訴自己:可以從零開始學,但不能沒準備就上場教。
很多學生會設計制度、排流程、扮角色,但實際教學時卻抓不到學生的反應,不知道該怎麼講得更清楚,甚至有助教坦言:「我以前以為流程設計好就能帶人,結果才發現學生問我問題時,我根本不敢給答案。」
我們的觀察是:頭銜、流程、制度都可以先做出來,但「教學責任」這件事,真的騙不了人。
四、我們畫的線
我們不隨便批評別人,但我們自己的原則不會退讓:
- 還沒準備好的人,不會上場教
- 沒經歷過訓練的人,不給頭銜
- 沒責任設計制度,不考慮配合
這套TA制度,是給願意一步一步走、願意負責的人。
不是裝得像 mentor 就叫會教,而是實際陪學生撐過低潮、處理盲點、讓學生真的進步的人。
你想做制度,沒問題。但請先想清楚:誰在教?教什麼?結果誰扛?
沒有這些,制度只是裝飾品,頭銜只是名片。
我們也看到過去的學員,站上講台後說:「一年前我坐在下面緊張得不敢講話,現在我在這裡幫你們改稿、教你們怎麼停頓,因為我知道你們這段到底卡在哪。」還有助教帶完學生後回饋:「以前我教數學靠直覺,但這次我才發現教英文論證不能只講我懂的,要能轉成學生聽得懂的節奏和例子。」
這就是我們想養的 TA:從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教,到知道怎麼陪學生跨過去。
結語
這是這系列的第三篇,也是最後一篇。
第一篇說:熱情不能代替專業。
第二篇說:頭銜不能遮掉責任。
第三篇,我們只講一件事:教育制度不能變成拿來包裝自己的人設工具。
我們不是反對創新,而是怕有人還沒準備好,就搶著教人,結果讓想學的學生受傷。
我們選擇比較慢、比較累,但比較實在的方法。如果你認同,歡迎加入;如果你只是想借詞語、複製制度,我們只能說:這裡不是你的舞台。
教學不是拿來證明你夠格領導別人的,而是拿來檢驗你能不能先照顧好眼前的人。有些制度表面完整,參與熱鬧,但沒有人為結果負責。那不叫教育,那叫包裝。